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危机生存之道

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危机生存之道

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危机生存之道

蔡真 袁增霆(《国际金融研究》2008年第12期)

2007年第一季度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,目前已发展成一场全球系统性的金融危机。在金融机构的一片狼藉中,不同类型的机构表现出不同的命运:被称为“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者”的投资银行遭受重创,华尔街前五大投资银行中,雷曼兄弟倒闭,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,高盛和摩根士坦利选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。而被戏称为“二十世纪的恐龙”的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虽受挫伤,但尚不致坍塌,这与投资银行的命运形成了鲜明比照。两类机构不同的命运给人以启示,有人从现象角度着手得出混业经营优于分业经营的结论,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观层面上经营模式的选择,而在于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。本文将以具有代表性的投资银行和全能型商业银行在过去5年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,试图从风险管理、业务经营等微观层面角度找出两类机构不同命运的根源。

一、投资银行与全能银行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1.悬殊的杠杆率水平

衡量金融机构一般风险水平的直观指标是杠杆率,图1列示了三家投资银行与三家全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。该图显示了两个显著特点:第一,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均位于全能商业银行的上方,投资银行五年平均杠杆率为23.8,全能商业银行五年平均为13.2,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;第二,投资银行表现出更强的顺周期性,2003至2007年全球经济处于上升通道中,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也表现出上升趋势,这一方面说明了投资银行的乐观预期一致性,另一方面表明投资银行的业务扩张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支撑,表现得更为激进;与之对照,除汇丰外两家全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保持平稳态势,体现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。

2.多元化战略对单一模式

投资银行的高杠杆水平只是一个现象,对于其原因首先可以从负债面解释: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和同业拆借,相对于全能商业银行的零售存款而言,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更高,一旦出现极端情况,投资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出现严重不匹配。这是投资银行的一个短板,但也与其市场定位有关。

另一方面,从资产的角度,亦即业务布局与收入结构方面我们可以窥见两者殊途命运的

你可能喜欢

  •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
  •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
  •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
  • 金融机构风险控制
  •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
  • 衍生金融工具
  • 房地产财务

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危机生存之道相关文档

最新文档

返回顶部